重庆市慈善总会2022年各类慈善救助支出8.71亿元******
中新网重庆2月3日电 (记者 钟旖 韩璐)重庆市慈善总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3日在当地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该总会共募集款物8.55亿元,各类慈善救助总支出8.7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50万人次以上。
“2022年,重庆市慈善总会切实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慈善发展的头等大事。”重庆市慈善总会会长刘光磊介绍说,2022年总会用于乡村振兴款物达7.35亿元,占同期总支出的8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总会争取腾讯公益支持,创新举办全国首个区域性乡村振兴专场公益活动,联动该市41个区县、54家社会组织及志愿服务组织,围绕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帮扶、养老帮扶等7个方面重点,策划上线286个项目,动员234万人次参与募捐。
刘光磊透露,2022年6月,总会还出台了今后五年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计划围绕当地4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17个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和4个对口村,5年捐赠投入30亿元以上帮扶资金,实施1000个项目,打造在全国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公益品牌项目20个以上,助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2022年是重庆互联网慈善取得新突破的一年,互联网募捐总额达6.74亿元,与2021年同比增加7717万元,年募捐额创历史新高;为持续推进互联网日常募捐,重庆市慈善总会已在全国12个公益平台上线项目,全年实现日常募捐筹款额9047万元,与2021年同比稳步增长,表明互联网募捐正由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
刘光磊提到,重庆市互联网募捐合作伙伴实现慈善会系统全覆盖。全市41个区县慈善会、100多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加入到总会互联网募捐队伍中,形成总会牵头,区县慈善会和社会组织参与,全市公益力量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谈及下一步工作,刘光磊表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重庆市慈善总会将以“新重庆、新慈善”的新要求,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互联网慈善作出新业绩;持续打造新品牌;弘扬慈善文化达到新水平;党建引领达到新标准。(完)
聚焦绿色数字新经济 两岸企业家共拓产业合作“新蓝海”******
(台海观澜)聚焦绿色数字新经济 两岸企业家共拓产业合作“新蓝海”
中新社厦门12月21日电 (记者 闫旭)“数字科技应用无所不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台企在大陆内需市场大有可为。”参加2022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的台湾大学科技政策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长詹文男如是说。
在20日于厦门举行的2022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上,开拓大陆内需市场、共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探索两岸产业融合新模式等议题,成为两岸工商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詹文男认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契机;数字科技应用渗透到城市治理、公共交通、医疗、智能制造、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台企可积极布局云计算、物联网、元宇宙、集成电路、健康医疗等产业。
是次年会以“建构产业合作新模式,打造绿色数字新经济”为主题,推动两岸企业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经济、低碳产业等领域的合资合作。多位两岸企业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经济融合密不可分,广大台商应更积极主动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拥抱内需市场,分享发展红利。
厦门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扎根厦门30年的台资企业,一直探索数字化转型。“搞好数字化研发、生产和管理,这是一条光明大道。”该公司董事长韩莹焕称,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智能升级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说,提升数字科技可有效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低碳化可大幅释放数字技术的发展潜能,加速产业的数字化应用创新和转型进程。两岸应携手合作,共同挖掘这两个极具长期发展潜力的新产业商机。
台湾中原大学国际贸易与经营学系荣誉教授、工商协进会顾问林圣忠表示,大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走在世界前列,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两岸互补性强,可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
林圣忠建议,两岸产业界更多聚焦绿色减碳、生物科技等行业领域,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两岸产业合作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着力提升两岸产业融合的层次。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亦建议,两岸企业家携手掘金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推动两岸绿色低碳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不少与会台商认为,在2050年前将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净零转型,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成本,这既是挑战也充满机遇;未来,两岸企业可以携手合作向绿色低碳、数字赋能转型升级,寻觅新的商机。
在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陆明确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表示,希望双方产业小组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节能减碳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从单个企业、单个项目、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开始,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争取获得务实成果。(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